《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週年:兩國關係仍存隱患

時間:2021-07-08 俄羅斯



2021年6月28日,中俄兩國發布了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簡稱《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合聲明。聲明指出:《條約》成為“21世紀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綱領性和基礎性文件”,中俄構建起“在推進多極化國際秩序、維護國際和地區和平穩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新型國際關係模式”。雙方都認為:中俄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不謀求權宜之計、不帶意識形態色彩、全面考慮彼此利益、互不干涉內政、具有獨立價值、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國際關係”。中俄共同決定,在20年的期限到期後,該《條約》順延五年。

 

雖然這次的聯合聲明高度評價兩國關係,但從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來分析,中俄關係卻存在諸多隱患。

 

如果說20年前締結《條約》時,中俄雙方針對第三方國家的意向還不特別明顯,那麼可以認為,現今的聯合聲明多次流露出對美國的不滿。如內文提及的“個別國家鼓吹大國競爭對抗”、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後加快研發導彈對全球戰略穩定造成破壞等。儘管聲明宣稱中俄關係“不針對第三國”,實際立場可能一目了然。雖然在此之前,美俄剛剛發表的聯合聲明也達成了某種共識,但中俄本次聯合聲明有關《條約》的內容,還是自然地把中國推上了“對抗”的前台。

 

從現狀看,中俄合作關係的不穩定因素還在於以下幾點。


一是,儘管中方“積極評價俄方關於推動構建公正的多極化國際關係體系的努力”,兩國對“多極化國際秩序”的理解卻可能存在差異,這對中俄關係的可持續性構成挑戰。

 

對照美俄峰會的基調來分析,普京所說的“世界多極化”的準確含義,是以美俄兩國為核心又不同於美蘇冷戰的“共治”模式,這一“多極”模式可以有效容納中國、印度等其他大國,更具包容性。姑且不論美方為維持單極霸權是否願意接受“多極”秩序,就是在中方看來,“多極”的含義到底是什麼也並不明確。對於“協調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和‘大歐亞夥伴關係’”,及其可以“確保整個歐亞地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論述,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沒有進一步確認和協商:俄羅斯的軍事優勢和中國的經濟優勢是否互補;“一體化”由誰來主導?或者寬泛一些說,到底誰是大陸秩序的核心?

 

二是,聲明中稱“俄方積極評價中方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該理念有助於加強國際社會團結,合力應對共同挑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源於國際主義理念,俄方的高度評價跟蘇聯遺留的國際主義傳統有關,但俄方並沒有評價民族復興的目標。筆者認為,在俄方看來,對“民族復興路線”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二者的設想,並不是“並行不悖”的。中國的民族復興敘事是以1840年以來的“百年屈辱”為核心,這其中囊括了列強的殖民壓迫,當然包括美國和沙俄。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會擔心民族復興敘事的潛在威脅,中俄關係的升級就會存在障礙,難以深化。

 

三是,中俄的經濟合作前景尚不明朗。聲明中對“提高雙邊貿易額,包括開展長期投資合作並為經營主體實施投資項目提供支持、營造穩定營商環境、強化反壟斷和競爭政策領域合作、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暢想很好,但中俄經濟結構並不契合,處於交界的新疆、黑龍江屬於經濟落後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也不發達;同時,中國沿海的經濟布局圍繞美國的貿易體系而展開。加之,俄羅斯本質上不是經濟帝國,而是軍事帝國,購買力難以消化中國制造的大量產品,不足以支撐現有經濟格局。這些因素導致中俄經濟合作也存在障礙。

 

四是,與美俄峰會類似,聲明談及“核戰爭不贏,也打不得,永遠不應該發動。考慮到核升級的風險,應全力避免任何核國家間發生任何軍事衝突。”並且,早在《條約》第二條中就已經明確:“締約雙方在其相互關係中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雙方重申“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導彈瞄準對方”。在《條約》第十二條中更指:“締約雙方將積極推動核裁軍和裁減化學武器進程,促進加強禁止生物武器的制度,採取措施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和相關技術的擴散。”

 

但從《條約》簽署後20年的實際進程來看,軍備競賽沒有被完全遏止,雖然中俄主要針對美國而不針對彼此,但核裁軍和軍控機制實際上難以落實。

 

總之,在中美之間衝突不斷的狀態下,中國跟俄羅斯加強合作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但從這次聯合聲明來看,中方尚未解決同俄方展開合作的深層障礙。因此,中國應當做好長期準備,努力消除阻礙中俄關係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只有在美俄間尋求平衡,當中俄關係逐漸鞏固之後,中美俄三方的大三角結構才會足夠穩定。

 

 

(作者曾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為獨立學者)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