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7-15 歷史與文化
說到西方流行歌曲,通常我們首先會想到英文歌,較少提到法文歌。如果你說不出幾個法國歌手的名字,不用難為情,這很正常。
但,總有一些人,為法語歌裡的“頹廢和浪漫”情調而著迷。伊迪絲·皮雅芙(Edith Piaf,1915-1963)是最為人知的法國“香頌”(chanson)天后,她演唱的《玫瑰人生》和《我不後悔》紅遍世界。湖南衛視“舞蹈風暴”第一期,王樂跳了一支現代芭蕾《我不後悔》,皮雅芙的歌聲一起,立馬讓人精神一振,這首歌為王樂的舞蹈加了分。皮雅芙的童年很不幸,她的母親和父親離異,父親加入軍隊,只好把小皮雅芙丟給經營妓院的外祖母照看。妓院實在是個薰陶藝術家的搖籃,她從小就接觸到社會底層,感受到世態炎涼,大概也懂得賣弄風姿討好別人,這兩點為她以後哀婉嫵媚的演唱風格打下基礎。在她不算長壽的生命歷程中,進進出出的男人不計其數,她追求愛,沉浸其中,接著就出問題,不歡而散。不過,別為她擔心,她創造愛的本領遠遠大於毀滅它的能力。由於她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波折,她演唱每一首歌都是在泣訴一段心事。法國作家杜拉斯是皮雅芙的歌迷,杜拉斯晚年老樹開花,和一位小夥子談戀愛,老太太一開心就哼唱皮雅芙的《玫瑰人生》。皮雅芙和杜拉斯,這兩個法國女人確實可以相提並論,她倆有不少相似處。
流行歌壇巨星席琳·迪翁(Celine Dion)生於加拿大魁北克,這裡是法語區,她是法裔加拿大人,所以除了英文歌,她的法文歌也唱得非常純粹動聽。
我有一度迷過雅克·布雷爾(Jacques Brel,1929-1978),其實雅克·布雷爾是比利時人,比利時南部講法語,加上他在法國成名,所以大家都稱他為法國歌手。很多年前,我在HMV唱片行,咬咬牙花45新幣(比通常價格貴了一倍)買了他的一張CD。其中有一首《別離開我》(Ne Me Quitte Pas),歌詞大意是苦苦哀求心上人別拋棄自己,布雷爾唱得讓人心痛。記得看西班牙鬼才阿爾莫多瓦的電影《欲望法則》,就出現過這首歌,但電影裡不是布雷爾的演唱版本。這首歌太有名了,皮雅芙和席琳·迪翁都唱過。
雅克·布雷爾還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臨終之人》(Le Moribond),後來被改編成英文歌《陽光季節》(Seasons in the sun),由西城男孩演唱。他49歲死於肺癌,葬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馬克薩斯群島,他的墓距離畫家保羅·高更的墓很近。
再說一位法國歌星,他叫賽日·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1928-1991)。狹義上,賽日·甘斯布被稱為法國香頌歌手,可聽過他歌的人,都覺得他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香頌歌手。他的音樂裡有爵士、曼波(Mambo)、雷鬼(reggae)、搖滾,非常絢麗多姿,就像他的愛情故事。如果說,皮雅芙一輩子在男人堆裡打滾,那麼,賽日·甘斯布就是一輩子在女人堆裡糾纏。當然,他有本錢,出身貴族之家,長得英俊,集畫家、導演、演員、歌手多種身份於一體。在他和無數女人的浪漫史中,1968年和英國演員簡·柏金(Jane Birkin)的相遇最為重要,為了簡·柏金,他甚至有過短暫的獵豔休息。他倆有過12年的婚姻,最終還是離了。兩人合唱過一首經典歌曲《我愛你,我不再愛你》(Je t’aime… moi non plus),但它被禁了很多年,原因是“色情”,從頭到尾幾乎就是一對男女的呢喃呻吟。以我看,它不就是一首低吟的歌麼,能色情到哪裡?用我們的古詩詞來形容,不過是“紅燭昏羅帳”,有些香豔而已。
1991年賽日·甘斯布去世,整個巴黎為這個花花公子悲傷,葬禮吸引了數萬名歌迷。大明星凱瑟琳·德納芙(和他也有一段情)在葬禮上朗誦一首賽日·甘斯布寫的歌詞。據說,他巴黎舊居的牆上盡是歌迷的塗鴉——也算是一種哀悼方式。
最近看了一部法國電影《巴黎小情歌》,類似歌舞片,裡面的香頌歌曲活潑歡快,帶著迷人的世俗情調。看來法國歌除了浪漫、慵懶、頹廢、優雅、深情,也有俏皮幽默的一面。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