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大國為什麼是暫時的:大陸擴張的版圖“無縫粘合”現象

時間:2021-08-20 歷史與文化


近代源自西歐的地理大發現,刺激了海外擴張和殖民掠奪,同時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科學、技術、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最終導致歐洲發生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這些革命又轉而推動了經濟、科技和貿易的發展,為全球更大範圍的擴張勢力範圍奠定了科學、技術和經濟基礎。歐洲近代海外擴張以來的大國,筆者以梯隊的形式表述,分別是:第一梯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第二梯隊: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第三梯隊:俄羅斯、美國。

 

如果我們仔細甄別就會發現,第一和第二梯隊的大國幾乎都是殖民大國,靠海外殖民地支撐了他們的“門面”,而且,這些殖民大國一經衰落,幾乎不再有再次雄起的機會。

 

而第三梯隊的俄羅斯和美國,基本上是在本國所在的大陸擴張成長為大國的。這樣做有利的一面是,搶佔、攫取的領土可以“無縫隙”與本國領土連成一片;而西歐島國攫取的海外領土,由於海洋阻隔,海岸線成為無法逾越的國界線。

 

這就是大陸國家擴張的版圖“無縫粘合”現象,或版圖“無縫銜接”現象。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曾說過:從宇宙看地球,是看不到國界的。鳩山由紀夫看不到的國界實際上是大陸國家之間的分界線,而島國的邊界,以及大陸國家的海岸線實際上一目了然、涇渭分明。

 

歐洲島國擴張:曇花一現

 

海外殖民地最容易土崩瓦解,就像普希金筆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裡的老太婆想要的東西。

 

歐洲位於亞洲西面,面積1000多萬平方公里,大陸邊緣有許多內海、海峽、半島和島嶼,海岸線37900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歐洲總面積與加拿大、中國、美國三個領土大國相差無幾,但是卻有45個國家,也就是說歐洲是個島國林立、分疆裂土的大陸。自從地理大發現以後,歐洲列強開始了持續數個世紀的海外殖民與擴張,他們佔領的殖民地面積達到了其本土面積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西歐主要殖民國家殖民地的面積如下:

 

荷蘭:全盛時期300萬平方公里,本土面積在4萬平方公里;

葡萄牙:全盛時期版圖1100萬平方公里,本土面積9萬平方公里;

法國:全盛時期版圖接近1300萬平方公里,現在67萬平方公里(本土加海外省);

西班牙:全盛時期版圖1920萬平方公里,現在50萬平方公里;

英國:全盛時期版圖3400萬平方公里,現在24萬平方公里。

 

西歐島國的海外擴張,由於“根”在歐洲,殖民地與本土無法嫁接,不能實現“骨肉相連”,而且由於“母國”普遍是小國,面對龐大的殖民地,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西歐擴張者的殖民地在二戰以後大多風流雲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如法國在二戰以後只剩下一些海外省和法屬小島。英國也好不到哪兒去,原先的殖民地和自治領要求獨立,英國退而求其次,搞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後來的英聯邦,成為名義上以效忠英國女王為宗旨的不同民族的鬆散的聯盟。

 

俄美大陸擴張:從侏儒變成巨人

 

歷史證明,西歐島國擴張成為大國是暫時的,而美俄在大陸擴張成為大國,才是永久的大國。

 

北美大陸地形較完整,統一性強,美國領土擴張可以“無縫粘合”,所以得到的領土不會輕易被“索回”或獨立。


(美國版圖擴張史。圖片來源自網絡)

 

美國在剛獨立時只有13個州,經過擴張和巧取豪奪等手段,從墨西哥奪得德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等州,墨西哥人因為纖細狹長的半島得以安身立命、保全他們的國家。美國人還從西班牙手裡奪得佛羅里達,攫取夏威夷,從法國購得路易斯安那,從俄國廉價購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最終從一個中型國家變成世界第四的領土大國。前些年俄羅斯企圖收回阿拉斯加,遭到克林頓政府斷然拒絕。

 

俄羅斯成為大國的主要原因在於俄羅斯這只“雙頭鷹”的起源地位於歐亞兩洲的交匯處。

 

俄羅斯起源於一個歐洲小國——莫斯科大公國,哪邊都不靠海。由於所處的東歐地區連接歐亞大陸,地形完整、大陸統一性強,因而便於統一,搶佔的土地可以與東歐的祖籍地“無縫粘合”、連接起來,因此最終成就了俄羅斯全球第一領土大國的地位。

 

18世紀初期,沙俄為了打通朝向歐洲的窗口,攫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同瑞典展開了20多年的北方戰爭,最終佔領了涅瓦河口。18世紀後期,沙俄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奪取了黑海海域的部分土地,打開了朝向黑海的窗口。

 

16世紀下半葉,沙俄越過烏拉爾山脈向東擴張,僅19世紀中葉,就通過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和《勘分西北界約記》,從中國清朝搶佔了17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外,沙俄還攫取了波蘭大片土地。

 

最終,到蘇聯時期,版圖總面積高達2240萬平方公里。蘇聯在斯大林時期是全球最大國家,斯大林不希望中國統一,但當蘇聯擊潰日本關東軍進入中國東北時,對東三省領土如沙皇一樣垂涎三尺,企圖佔據不走。近些年來,俄羅斯人懷念蘇聯的情結日益加深,據說倒不是懷念蘇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蘇聯時期龐大的帝國版圖。

 


(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然,俄美並不是大陸擴張的祖師爺,他們只是後起之秀。古代中國和蒙古帝國,是歐亞大陸的早期擴張者。2200年前,秦始皇就已經在東亞擴張實力,統一東亞大陸了。那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超級大國。版圖龐大同時人口眾多的國家,具備成為真正大國的基礎硬體,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只是時間問題。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代西方蔓延著小國化民主思潮,美國和西方國家希望南斯拉夫分解為七部分,希望新疆、西藏和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卻不希望魁北克從加拿大分裂出去,或北愛爾蘭從英國分裂出去。

 

這也就可以解釋,當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準備橫渡長江統一全中國之時,斯大林為什麼突然建議毛澤東,希望國共兩黨劃江而治,效仿南北朝,形成兩個國家。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當年也有相同的戰略考量,即不希望蔣介石統一中國,不希望中國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國,否則中國就會像歷史上那樣重新成為世界強國,而美國或蘇聯都無法控制這樣一個超級大國了。因此,當代西方的小國化民主思潮同二戰後美蘇反對中國統一,實際上是同樣的策略,即戰略欺騙。

 

回首日俄戰爭:沙俄失敗有利於滿洲回歸中國

 

189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沙俄打著保護其鐵路線的名義,出動十幾萬軍隊,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舊稱滿洲),企圖強行併入俄羅斯版圖,遭到日本等國的強烈反對。

 

為了打破沙皇俄國獨佔滿洲的計畫,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不宣而戰,突然襲擊旅順口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圖片來源自網絡) 

 

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宣告結束,因此,滿洲順理成章成為了日本的勢力範圍。辛亥革命後,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了東三省,由於張作霖不願聽命於日本人的威逼利誘,日本策動“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此後,張學良“東北易幟”,聽命於國民政府,日本人發動“9·18事變”直接吞併了東三省。

 

1945年8月9日,蘇聯軍隊從東西北三面攻入中國東北,給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致命性打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對中國抗戰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斯大林出兵中國也是有條件的,他希望租借旅順和大連作為商港和海軍基地,真實意圖則是希望永久佔領。只不過,由於中國領導人的堅決反對,直到1955年,時任蘇共總書記的赫魯曉夫才同意將旅順和大連歸還中國。

 

讀者諸位,試想一下,如果100年前沙皇俄國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經營滿洲半個世紀,將滿洲與沙俄帝國版圖“無縫粘合”連成一片,中國從沙皇口中能要回東三省嗎?

 

 

(作者是中國內地學者,自由撰稿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