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9-30 歐洲
9月26日,德國聯邦議院(以下簡稱議會)舉行四年一度的換屆選舉。本次選舉是默克爾宣布不再追求連任總理後德國的首次議會選舉,對德國未來數年的內政外交有著重要影響。
(圖片來源自網絡)
27日,初步結果出爐,中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SPD)以25.7%的得票率奪得206個議席,較上屆增加了53席,略微領先於中右翼聯盟黨(CDU/CSU)以24.1%得票奪得的196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獲取優先組閣權。這是社民黨自2005年議會選舉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也是2002年後首次重新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而聯盟黨則嘗到了二戰後最大敗績,屈居第二。
兩大黨之外的其他主要政黨也是有喜有憂。本次選舉中除社民黨外,持環保主義立場的綠黨(GRUNE)是最大贏家。綠黨在本次選舉中以近15%得票率奪取118席,較上屆增加了51席,成為議會第三大黨、後續組閣談判中最主要的“造王者”。在經濟和社會議題上均持自由主義立場的自由民主黨(FDP)議席略有增加,以11.5%得票率和92席列第四。以反歐盟和反移民為主要訴求的民族主義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10.3%得票取得83席,較上屆略有下降。持左翼至極左翼立場的激進政黨左翼黨(LINKE)成為本次選舉最大輸家,議席由上屆的69席驟降至39席,得票率低於5%門檻。若不是其在單一選區奪取三席得到比例代表席位分配權,左翼黨本次選舉議席幾乎全失。
縱觀整個選情,中左和中間派的得票有大幅成長,右翼顯出頹勢,極左則嚴重衰退。這意味著德國民眾一方面厭倦了以默克爾為代表的傳統右翼過於求穩、缺乏變革的枯燥保守政策,又不喜歡激進左派大破大立的主張,選擇了一種折中的但是求變的路徑。社民黨和綠黨的勝出,反映了德國民意的這種微妙變化。
在本次選舉中奪魁的社民黨歷史悠久,從德意志帝國時代就活躍於德國政壇。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和外國佔領,社民黨意識形態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根本的原則和價值觀始終如一,即主張民主主義、社會公正、人道主義、福利國家、平民主義、改良主義、世俗主義。其實,社民黨的老對手聯盟黨同樣不反對以上主張。只不過,社民黨比聯盟黨對以上主張的追求更加激進一些,對“變”的強調超過了“穩”。
聯盟黨則是二戰後由戰前的中央黨及其他溫和右翼組成的政黨,包括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只在巴伐利亞州參選的基督教社會聯盟(CSU)。聯盟黨這兩個成員黨雖然黨名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是實際上卻是典型的主張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政黨。它除了在一些涉及道德倫理問題及宗教問題上比較保守(如LGBT權利尤其同性婚姻問題),其他方面與社民黨其實相差不大,例如都主張對經濟進行適度干預、提供優厚的社會福利等。
綠黨則是於冷戰結束後在德國興起的新銳勢力。相對於傳統左翼政黨對社會公正和福利制度的強調,綠黨如其名字那樣更重視環境保護問題。傳統左翼政黨雖然也重視環保問題,但是仍然以經濟發展為優先。而綠黨則是認為保護環境優先於經濟發展,遏制氣候變暖是其最主要的訴求。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全球暖化危機越來越緊迫,綠黨逐漸得到了更多德國民眾的青睞。此外,綠黨的反戰、反核、支持大麻合法化、強烈支持LGBT群體權利等前衛主張,也廣受青年人的支持。
自由民主黨一直是德國政壇一支不可輕視但卻又常為人忽略的政治力量。它在社會政策上偏向社民黨和左翼黨,在經濟政策上則偏向基民盟,但比其他任何政黨都更強調自由至上原則。它既堅持自由主義理想,也很務實,與聯盟黨、社民黨均組成過聯合政府。
德國另類選擇黨則是德國政黨中的異類,它強調德意志民族的偉大、主張重新探討反思納粹的史觀,還被認為有主張種族優越性的“新納粹主義”嫌疑。它在其他政策主張上和基民盟重合或更加右傾一些,主要吸引人的就是反歐洲一體化和反移民的主張。而支持它的人,也基本都是基於反對移民或其民族主義傾向。由於德國宣揚種族主義、民族優越性是禁忌,所以選擇黨主要的口號只有反歐盟、反移民,種族優越主義則是心照不宣的主張。
本次選舉中差點席位全失的左翼黨,是繼承了前東德執政黨一些鐵桿支持者、吸收了一些西德極左分子後組成的社會主義立場的政黨。它在以前有共產主義傾向,但是現在已逐漸轉變為民主社會主義立場。它一直以極左的面目出現,但又不像其他國家由前執政的共產黨人組成的政黨那樣教條和保守,而是在各種社會議題如女權、LGBT權利方面持激進開放的立場。這樣的政黨注定不會成為主流執政者,但是卻有著很牢固的一個基本盤,並在首都柏林及前東德一些地區有相當的影響力。本次選舉得票近5%,這5%就是它的基本盤。若表現的好,支持率就可能達到10%左右,在政壇上不容小覷。
(德國柏林,各黨派展示的選舉海報。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那麽,本次選舉後,究竟哪個政黨可以組閣執政呢?暫時還不得而知。社民黨大概率將是新執政聯盟的一員。但究竟是它和聯盟黨再次組成“大聯合政府”,還是與綠黨、左翼黨等組成清一色的左翼政黨執政聯盟,就充滿變數了。
如果參照往常慣例,社民黨和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是因為這樣的聯合執政非常穩定,兩黨穩拿議會多數席位,推行各種政策較少障礙和衝突。另一方面,這有成功的先例可循,兩黨已成功組成過四次大聯合政府,默克爾時代即有三次。而且,社民黨和基民盟的政策相差不大(遠小於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差異,也小於英國工黨和保守黨),有著廣泛共識和具有很大重合度的支持者,合作基礎深厚。最能代表民意的兩大政治勢力的聯合,可以帶給德國人穩定和安心。
但是本次選舉結果,無論從民意傾向還是現實政治結構來看,都不利於大聯合政府的成立。如前所述,同屬溫和左翼的社民黨及綠黨均大勝,而聯盟黨得到二戰後最差得票率,都說明了選民穩中求變之情強烈。德國多數民眾不安於下屆領導人繼續遵循默克爾的政策墨守成規,而是希望看到改變。而現在的選舉結果也致使聯盟黨要價能力不足,各左翼政黨加中間派有了繞開聯盟黨自行組閣的資本。而社民黨與綠黨同樣有成功組成聯合政府的先例(於1998年和2002年兩度組成聯合政府),再度聯合也就輕車熟路。
所以,筆者認為社民黨更可能與其他左翼政黨如綠黨共同組閣,而非與聯盟黨組成跨越左右的大聯合政府。這對於德國乃至整個歐盟,都未必是件好事。默克爾的政策雖然有些笨拙和因循,卻十分穩健。德國能在歐洲難民危機、烏克蘭內戰和俄羅斯吞並克里米亞、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法國黃背心運動及最近兩年的新冠大流行等驚濤駭浪中得以安然度過,頗要歸功於默克爾及其執政團隊的“穩”,以及聯盟黨與社民黨間的妥協與合作。如果德國人放棄默克爾的守成路線,執意選擇一條具有創造性的新路,固然可能實現某種出人意料的成功,但更大概率是讓德國陷入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動蕩與風波之中。
(作者是旅歐國際政治研究者,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