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2 亞太
(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日本眾議院大選落幕,選票開出後必然造成政治版圖推移,只是能否產生結構性變化,讓自民黨與公明黨所共同組成之執政聯盟,無法再繼續主導政局,恐怕才是國際戰略觀察家與日本政治評論者關注焦點。
本次日本眾議院大選,共計有1051名候選人完成登記,競逐由289個單一選區再加上176席比例代表,所構成之465席議員席次。就日本政治選舉史來說,此為改採小選區(單一代表制)並結合政黨比例代表制以來,登記候選人數量最少之眾議院選舉。
依據前述眾議院席次總數465席以及下屬常任委員會結構,就掌握政權來說,必須獲得“過半數”為233席,但若要能夠在所有常任委員會中,掌握過半數席次以便獲得掌控議程與議案提案,則此被日本政界稱為“安定多數”之席次數目為244席。
但若是要在所有常任委員會席次都能夠過半,並且獨佔所有委員會主席席位,讓掌握提案內容,設定議程進程更能得心應手,並且主導政局發展時,完全無法受到挑戰與阻撓,此種被日本政界稱為“絕對安定多數”之席次數量就要高達261席。當然就修憲門檻來說,那就要有三分之二議員席次,因此數目就會高達310席。
當然當選席次總數是一回事,但是否要與他黨合作共同執政,政治算計就更加複雜;自民黨雖然席次顯然過半,掌握出面組閣獲得執政權應當不成問題,但其之所以願意與公明黨合作,顯然就是希望在眾議院中,透過政黨聯盟增加所能掌控席次數量,獲得更大政策主導地位。
此外重量級政治人物在小選區選戰中,其實亦有可能意外滑鐵盧失利;比方說自民黨幹事長甘利明在其選區落敗,如此難堪結果迫使其必須辭去該項職務;保守派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之子石原伸晃,從1990年開始加入日本政壇出馬競選眾議員,曾經八度當選眾議員席次,但在選戰中亦受到挫敗,未來日本政壇“石原派”氣勢恐怕亦將受到嚴重衝擊。
在對外政策上旗幟鮮明對上北京,同時因為公開表達要保衛台灣,因此引起中國大陸嚴重抨擊之日本副防相中山泰秀,此次選舉亦在其選區落敗;儘管落敗者不無可能透過比例代表制復活繼續擔任議員,但是經過此種過程,整個政治氣勢就會被嚴重削弱,未來政策發言地位亦會受到影響,政治影響力因此下滑亦不會令人感到意外。
日本眾議院選舉在國際社會受到多大關注,國際媒體報導力度其實就會顯現出日本國際地位高低;但就其周邊國家來說,由於各國對日本政治經濟與軍事影響力評價差異甚大,因此若要理解日本周邊鄰邦如何看待日本政治版圖變化,東京政治氣象如何風雲變色,就要將各國觀察日本選舉過程,以及其公私不同部門投入程度,作為日本在其國際政治應對政策上之比重參考依據。
先就公務部門來說,各國駐日外交代表機構必然會針對日本選情發展,隨時回報選戰態勢,並且儘可能推估選後政治版圖如何推移,核心政治席位與關鍵政治首長可能人選。至於從選戰可能結果去推估出政策未來取向,恐怕是相當困難;通常是要等選戰塵埃落定,政壇人事安排透過洗牌過程,完成權力重組之後,才能看出相當端倪。
由於各國駐外機構內是集合國內政治不同部門,雖然表面上是有外交官員統籌全局,但其實是各有山頭驕兵悍將各自運作。所以在判斷選戰發展上,各個不同體系都是從其組織使命與任務角度來切入觀察;財經部會駐外官員會將焦點放在未來可主導對外經濟與金融政策之政治人物選戰結果,軍事武官當然是對出任國防政務首長之政務官員選戰成敗充滿興趣,因此從駐外館處向國內各個主管部會所發送回去之選情分析,自然就會充滿本位色彩,所持立場與觀察角度就會產生差異,此種樣態完全合情合理。
當然就駐外館處之外交主管首長來說,總是希望能夠整合駐外機構各個不同體系官員意見,透過外交政務傳報體系,提出最完整之選戰觀察報告,但就各個體系派駐外館官員來說,其總是希望能夠留下一手,向本身上級回報其獨門訊息,所以此種官僚體系內部間之糾葛與矛盾,往往就會讓駐外館處所提供之選戰現場觀察資訊,未見得能夠持平周詳公允。
假若公務部門駐外館處有此種山頭林立難以整合之障礙,其實就國內其上級之間跨部會與機構間之協調整合,亦是同樣會產生各路人馬要在最高領導人面前爭寵邀功現象。所以對各國主管國家安全之機構來說,如何統合來自不同部會與機構所提供之資訊,轉化成最公允與完整之分析報告,這不但是要靠專業素養,更要妥善處理各個不同政府體系內之競爭合作關係。
至於各個不同私營體系,亦有各自不同理由來關切特定國家透過選戰所產生之政治權力變化;媒體、企業與社會團體本來就具有不同立場,自然其切入角度亦會不同,其所關切面向亦有差異。所以政府公務部門雖然有時亦會諮詢私營體系所提意見,但亦必須先行掌握其所持基本立場,如此才能夠避免受到其主觀意見影響,產生嚴重偏見與觀察盲點。
至於在學術界團體與機構,其中包括公私營智庫與學術單位,屬於政治學門負責區域研究之專家學者,在其研究領域範圍內特定國家進行選戰時,亦經常會接受政府諮詢。企業營運項目有冷門熱門,同樣在學術領域上亦存在著市場差異;有些學者在此段期間內,不但媒體會請其就選戰結果發表評論分析,甚至政府部門還會提供重金獎勵,邀請學者專家為官方體系撰寫分析報告。
但有些學者專家致力於研究某些區域,很可能要等到那些地處偏遠,相互往來關係並不密切之國家與地區發生動亂時,才有可能從那獨自守護多年之寒窯,被政府或媒體找來稍作諮詢,但很快又會被打入冷宮,繼續走那段孤獨無比學術研究路,填補著強權大國經略全球事務所不能忽略之空白地段。
不過近年來在台灣政論節目興起後,產生許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政論名嘴,在節目開播前靠著節目製作單位所準備網路資訊,就可以胡亂吹噓混過全場,把其他國家選舉結果講得頭頭是道,這名嘴硬扯功夫也真是要讓人佩服。但此種淺碟思考速食評論,畢竟不能當作國家體制應對國際事務變化策略,許多硬本事真功夫還是要腳踏實地認真經營,不可能光憑一張嘴就來走江湖,國家大事畢竟不能靠胡說八道瞞騙到底!
(作者是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三策智庫特約政治評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