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藉“三權分立”謀求對台差異化政策的歷史與現實(之二)

時間:2021-12-17 美國


李登輝獲邀訪問美國,並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圖片來源自網絡)

 

“台獨”的漸成氣候,始於李登輝從蔣經國接手台灣領導權之後。1995年李登輝獲邀訪問美國,並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標誌著美國政府發出扶持“台獨”的信號。彼時,台灣當局通過院外活動拉攏個別親台議員,美國國會整體而言尚未對於支持“台獨”有更大行動。中國大陸的反應,除了外交層面的抗議,還於1996年向台海試射導彈。

 

2000年陳水扁擔任領導人,是民進黨首次掌握政權。陳水扁的“台獨”主張,撞上了小布什政府國際反恐的“南牆”,被斥為“麻煩製造者”;那個時候華盛頓需要北京的反恐合作,不能在支持“台獨”議題上節外生枝。美國上下忙於發動對阿富汗、伊拉克的反恐戰爭,國會參眾兩院為戰爭保駕護航,制定《愛國者法案》等等,才是議員們的精力投射重點。

 

奧巴馬時代:立法走在行政之前

 

奧巴馬時代,美國“重返亞太”,中美兩國在“新型大國關係”中磨合;美方還不認為中國已上升為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遏制中國崛起還處於只做不說的階段,而且集中在爭奪制定國際貿易規則話語權等方面。奧巴馬多次對中國領導人強調,無意遏制中國。那時,除了美方並未停止向台灣軍售外,國會與政府的對台差異性政策出現了。2016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共同決議案,針對1982年里根總統在《八一七公報》之後單方面對國會、對台灣的“六項保證”聲明,進行“強制效力”升級,肯定其與《台灣關係法》都成“美台”關係的指引方針。美國立法機構的這一動作,為日後行政部門“以台制華”增添一項法律武器及法制保障,也埋下對台承諾更加明朗化的伏筆。

 

特朗普執政:涉台法案最多  現任官員訪台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聽信“國師”史蒂夫·班農的論斷。圖片來源:Mandel Ngan—AFP/Getty Images)

 

2016年年底,政治素人特朗普被選為美國總統,是美國民粹、右翼、“白人至上”等政治勢力的勝利。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聽信“國師”史蒂夫·班農的論斷——打壓中國只有五年的窗口期。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美國第一”以及遏制中國,除了向中國出口美國的貨物徵收高額關稅外,“台灣牌”又從工具箱中被搬了出來。白宮的心思與民進黨第二次執政的蔡英文政府不謀而合。當經濟地位躍居世界第二、GDP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以上時,中國遭打擊幾乎成了美國朝野、國會兩黨的共識。這個階段,立法機構與行政部門配合默契,同步推進提升“美台”關係。但凡國會通過的涉台法案,白宮隨即簽署成為法律。

 

特朗普任總統期間,國會通過的主要涉台法案有:《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2020國防授權法》《台北法案》等。特朗普政府不僅簽署上述法案,還付諸實施,派遣現任政府官員訪問台灣:美國衛生部長阿扎2020年8月9日抵達台灣訪問;同年9月17日,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訪台。這些都打破以往的記錄。

 

拜登聲稱維持一中政策  議員多批次訪台

 

拜登政府擔心美方打“台灣牌”過甚,觸犯中國大陸的紅線與底線,導致台海局勢失控,令美方陷入兩難境地,故強調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今年,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11事件20週年紀念日之前進行拜登上任後的第二次通話。白宮表示,兩人認為兩國在競爭的同時,應確保不會陷入衝突。11月16日,拜登與習近平進行首次視頻會晤。新華社引述拜登的話稱,“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忌憚中國大陸的反應,拜登政府不像特朗普那樣派遣現任官員訪台;“民主峰會”上演唐鳳演講視頻被刪減事件,證明白宮對於一中政策的公然違背還是有過顧忌。在行政部門對台表面上“往回縮”的時候,美國立法機構又跳出來進行差異化政策的操弄了。

 

美國參議院12月16日通過2022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將送交總統拜登簽署生效。法案建議美國防部邀台參與2022年環太平洋軍演,並呼籲制定計畫協助台灣強化不對稱防衛能力。

 

此外,本屆美國國會在涉台問題上最大的表現還有:國會議員頻繁訪台,會見蔡英文,密訪台當局防務部門,為行政部門打頭陣,為軍火商探路談軍售;為台軍事體制變革謀劃,指定台軍事部門設定軍購清單等等。

 

上個月25日五名美國跨黨派眾議員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台行程,這是11月第二個美國議員團訪台,今年內第三批美國議員訪問台灣。前兩次分別是:11月9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科寧等六名參、眾議員團抵台訪問;6月6日三名議員乘空軍運輸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數小時,高調宣布美國將向台灣運送75萬劑新冠肺炎疫苗。

 

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主席米克斯12月9日於眾議院接受美媒訪問時稱,計劃在2022年1月率領跨黨派議員訪台,並稱將與蔡英文會晤。

 

行政與立法“殊路同歸”

 

美國的行政與立法,在涉台問題上互為補充、相互配合、雙管齊下、二軌運作,最終目的是維護美國國家利益,實施“以台制華”,為軍火商推銷軍備,為議員本身搏聲望、拉選票。

 

特朗普執政時期,總統將國會的涉台法案簽署為法律,供行政部門執行。當時,行政與立法從各行其是到殊路同歸,完成對台政策的實施。當前,美國白宮與國會山對台的差異化較為明顯;然而,或許這種差異化政策只是個過程,或者說只是個現象,最終美國立法部門的立法行為,及議員的個人動作,都將落實到議案中,經美國總統簽署形成法律,供行政部門加以落實。

 

從“美式民主”的三權分立運作的一些側面,我們可加深對“美台”關係互動的認知,從而有利於中國大陸採取更為精準的對策。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