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近二週年 英國陷入戰略困境

時間:2022-01-10 歐洲


(圖片來源自網絡)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獲封爵士爵位,在該國引發巨大爭議。


據英國《衛報》1月7日最新報導,一份要求撤銷布萊爾爵士頭銜的請願書在短短6天內有100萬人簽名。請願者認為,布萊爾因決定參與伊拉克戰爭而“對英國憲法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害”。 請願書中指責布萊爾致使英國在各種衝突中“導致了無數無辜平民和軍人的死亡”,“僅憑這一點,他就應該為戰爭罪負責。”


伊拉克戰事已經過去18年有餘了,可戰爭的破壞與陰影不僅在英國人心裡沒有散去;相反,他們對戰爭的恐懼與反思更加強烈了。

 

自伊戰以來,布萊爾一直面臨各種批評,有些人甚至呼籲將他作為戰爭罪犯加以懲罰。對此,布萊爾2016年曾公開露面回應,他將加入美國軍事行動這一選擇描述為他一生中"最艱難、最重要、最痛苦的決定"。

 

2003年,英軍作為除了美軍之外最重要的聯合力量,揮師攻入伊拉克,布萊爾作為英國首相固然難辭其咎;然而,根源還在於美國小布什政府炮製出薩達姆政權擁有大殺傷性武器的謊言;英國的問題在於,當美國開戰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其他西方國家如法國反對的情況下緊跟美國,高舉美英聯盟旗幟,從而喪失了自身的判斷力與外交、軍事的自主性。對英國而言,發動與參與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不僅勞命傷財,還拖垮了國力、損害國家形象,到頭來歐洲還遭到戰亂地區難民問題的反噬;後者並構成英國要求脫歐的因素之一。這就是英國民眾對於布萊爾獲封爵士的不滿與反對之所在。

 

“大英帝國”正陷入另一場戰略困境

 

英國人對於被捲入十幾年前的戰爭耿耿於懷,孰不知眼下的“大英帝國”正陷入另一場戰略困境,搞不好極可能再次被拖入美國為首的全球軍事衝突的熱點之中。

 

2022年風險最高的熱點地區,一是俄烏邊境,二是西太平洋,尤其是台灣海峽、南海。這些爭端的背後都是美國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手在操縱,而英國是美國採取這些行動時首先動用的第一同盟軍。俄烏衝突,牌面上與俄羅斯對立的是烏克蘭,問題的根源是北約東擴。北約除了美國外,英法德等是軍事強國;但是,法德在對待俄羅斯的問題上有其自身的戰略考量:法國強調歐盟的戰略自主,德國因北溪二號與俄國關係微妙;就是英國與俄羅斯關係近年來因間諜案及軍艦在黑海的對峙等事件而齟齬不斷。《泰晤士報》披露,英國國防部近日證實,皇家海軍的23型護衛艦“諾森伯蘭”號,曾於兩年前在蘇格蘭以北200英里海域,與一艘俄海軍潛艇發生碰撞。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的首次,可見兩軍的敵對勢頭。

 

在西太平洋部分,原本英國既可在經濟上坐享亞太區的發展紅利,又可在安全上置身事外;然而,英國自脫歐後,一是喪失歐洲大陸的戰略腹地。二是中英關係從“黃金時代”大幅度地倒退。英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如華為等實行限制、排斥政策;在香港問題上,英國暗中支持反對派企圖奪取香港的管治權;同時為“港獨”勢力撐腰、站台、打氣,並為“反中亂港”分子提供庇護。英國政府還藉《香港問題半年報告》,干涉中國內政;在新疆問題上,儘管去年11月英國政府反對國會的多項提議,否認新疆存在“種族滅絕”,拒絕對中國進行新的制裁;然而,在2021年3月,英國與美歐加澳新西蘭等一起,針對新疆問題對中國進行制裁與譴責。三是由於與歐盟、俄羅斯及中國等當今世界的多極力量不是分道揚鑣就是對立,英國只有剩下被綁緊在美國的戰車上的唯一選擇。2021年9月成立的美英澳三國安全夥伴聯盟AUKUS(奧庫斯),就是這種態勢的產物。英國脫歐少了歐盟這個大靠山;加入AUKUS則可能多了中國這個強對手。

 

英國面臨歐亞兩線作戰的危險


(圖片來源:REUTERS)


美英澳三國安全聯盟AUKUS對於英國,是除了北約之外參與的第二個軍事集團。如此看來,歐洲或印太地區只要一方有事,英國都逃脫不了像20年前捲入中亞與中東戰場的命運。這在全世界國家中,只有美國可能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英國的上述困境均拜脫歐所賜。脫歐之後,英國人對國家前途與命運的焦慮感又多了一層。


2020年1月31日,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國)正式脫離歐盟。從那個時刻起,至今已將近二週年。據英國輿論研究機構Opinium發表的一項於去年聖誕節前,對大約1900名英國成年人所作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六成以上英國選民認為脫離歐盟結果負面,或糟於預期。86%的人認為脫歐的情況糟糕或比他們預期的更差;認為脫歐後情況好於預期的只佔14%。


英國人對於脫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脫歐在經濟上可能帶來的好處尚未見到,倒是負面後果首先顯露出來。最明顯地事例是在英國遭到“卡車司機荒”的痛苦。缺少卡車司機,超市貨架空空、加油站無油可售。脫歐前,卡車司機多半來自東歐;脫歐後,他們失去在英國的工作許可。按照“脫歐派”的說法,退出歐盟後,英國在經濟上將好於以前。英國納稅人無需再拯救德國和意大利等國的破產銀行,也不需要為一些東歐、南歐國家的國內債務危機買單。不過,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受供應鏈瓶頸以及脫歐影響,英國經濟在未來幾年陷入長期滯脹的風險正在增加。2022年,英國通脹率或將達到5%。2023年,英國經濟增速將從4.7%下滑至1.7%。


脫歐或令英國重新回到島國的狀態


上述這些還只是表面的短期的,脫歐對於英國最深沉的最持久的變數是令大英帝國從全球化國家往島國回縮。這也是現任約翰遜政府之所以提出“全球英國”的動因。英國的本土僅限於英倫三島,要放眼世界首先必須依託大陸。加入歐盟就是背靠大陸,有利於克服其長期以來與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行為弊端。歷史上,日不落帝國之所以成為世界霸主,就在於全球範圍內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不論北半球還是南半部都有其殖民地的存在;這從空間上擺脫了島國局限,從心理上超越了島民心態。


有理由相信,脫歐公投有美國人在暗地裡操控。因為英國脫歐最大的贏家是美國。安全上,英國離開了歐洲大陸,只能投身於美國及其五眼聯盟;經濟上,英國離開了歐盟這個大市場,只得往亞太的經貿組織裡鑽。加入CPTPP是英國唯一的選擇。亞太區RCEP不關英國的事,而且2022年元旦起開始落地實施;美國將在印太地區組建產業鏈聯盟,英國在半導體產業中並無特殊優勢,因此也靠不上邊。英國在亞太區除了五眼聯盟裡的美澳新之外,就與日本有些有分量的戰略互動。英日除了在區域安全上針對中國有些共同語言外,經貿領域的互補性不強,同質化明顯,潛力有限。


英國與五眼聯盟中的美加,相隔遼闊的大西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地理距離更遠了,向東隔了歐亞大陸及印度洋,向西隔著美洲大陸,並需跨越大西洋到達太平洋;而且大洋洲還在西太的南端。脫歐入亞,英國缺少立足點是硬傷,是短板;美國不是亞洲國家,美國在亞太的利益無法給英國分享,反而在安全上需要英國等五眼聯盟出錢出力。總之,擔風險的英國有份;共享福的沒英國甚麼事。這點英國就沒有澳新兩國幸運。澳新地處大洋洲,南太廣袤的區域,澳新分坐老大老二的位子;其他的島嶼國家,實力不可同日而語。澳新在大洋洲天高皇帝遠,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還佔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即使不介入到印太戰略中,他們仍可過安穩日子。



(作者是香港資深媒體人)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