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現代化能實現嗎?

時間:2022-01-16 大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中國當局出台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除了總結過去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外,也展望和描繪了第二個百年要實現的宏偉目標與任務。眾所周知,當局有兩個百年目標任務,一是到2021年建黨百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它的標志是全面脫貧,這一任務已於去年宣布完成;二是到2049年建政百年使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局對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任務有具體的指標衡量,簡言之,就是屆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位居世界前列。而在第二個百年,當局也把它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到2035年,初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到2049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觀察當局的長期戰略目標和規劃,需要從這“兩個百年”入手。但“兩個百年”並非只是從本屆領導人開始,它要追溯到鄧小平時代,甚至更早。中國開始制定長期的戰略目標是在文革後期,周恩來在四屆人代會上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和設想,即到本世紀(20世紀)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鄧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這一基礎上又提出“翻兩番”的長期經濟發展構想,第一步到80年代翻一番,即以1980年為基數使經濟總量(GDP)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GDP再翻一番,進入小康社會,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1000美元水平。江澤民時代,中國的“翻兩番”目標變成了“三步走”的戰略設想,也即在下世紀再用30到50年的時間,再翻兩番,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三步走”戰略實際是後來的“兩個百年”的雛形。不過鄧和江那時對“兩個百年”的目標任務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和規劃,他們只是提出了一個改善民眾生活以及經濟過幾年上一個台階的初步設想。因為當時中國的經濟非常落後,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當局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發展經濟,讓多數民眾的生活能夠有所改善,它還受困於統治幾十年中國卻依然貧困的合法性危機中,所以發展經濟富裕民眾是當局的首要任務。

 

但是鄧在80年代初已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小康”是一個傳統的中國詞彙,大意是生活擺脫了貧困,民眾有結余提高生活品質。鄧之後,江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首次提出“兩個一百年”的戰略設想,胡錦濤時代繼續沿用這個戰略設想,把它變成當局的長期奮鬥目標,並開始具體化。因為到胡時代,中國經過20多年經濟的高增長,已經積累起強大的經濟力量,並有意識地將這個力量投射到教育、科技、軍事等領域,帶動這些領域的發展。

 

在中共幾代領導人中,現任領導人對中國的長期戰略目標更關注和自覺,投入的精力更多。他為“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路線圖,並做了相應的部署和準備。中國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是五年計劃/規劃,這原是從蘇聯引入的作為計劃經濟的一種工具,但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後,仍保留了這一幹預和調節經濟的手段。五年計劃/規劃是一個包羅萬象、事無巨細的項目發展書,它既有總的目標,又把目標分解成一項項,每項任務都有完成的時間、所需條件、國家的投入等具體要求,所以編制五年計劃/規劃是一項浩大工程,中國有一個部門專責此事。

 

除五年計劃/規劃和中長期目標規劃外,中國還有很多專項規劃,後者主要針對那些對經濟社會發展或者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或特殊作用的領域、行業,這些專項規劃既有長期的,也有中短期的,不一而足。專項規劃往往更能顯示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因為實現專項規劃的目標任務,常常需要動用全國的力量和資源。

 

中國的舉國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可以有另一稱呼:國家資本主義。在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競爭中,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確實有它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不但表現在它有各種幹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手段和工具,也在於它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長期的目標和計劃。然而,中國的長期目標並不像美歐一些學者渲染的要取代或者打敗美國,成為全球霸主,而是重新崛起,這和它漫長的歷史特別是在近代一百多年受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厲炮的侵略和霸淩有關,它從這段歷史中得出的教訓是落後就要挨打,而要使中國在將來不被挨打,必須重新崛起。中國龐大的人口、國土以及悠久的歷史決定了它只有兩種選擇,要不重新成為東亞的主導力量,要不成為無足輕重的三流國家,而後者是中國決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國只能回到歷史應有的位置。此乃中國民族復興的話語敘述,當局正是靠這套民族主義的話語體系贏得民眾對它的支持。

 

當局如今認為它強有力的統治將保證中國能夠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它不像西方國家一樣,幾年換個總統,新總統上來推翻前總統的施政方略,當局雖然也有領導人的更替,新領導人上來後也有自己的施政重點,尤其在地方常出現所謂的人亡政息現象,但從國家層面講,它的大方向、大戰略,要達成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具有連貫性,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長跑接力賽,最終目標是讓中國崛起。

 

本屆政府上台後,對中國的長期戰略和目標變得更自覺。這可能也是現任領導人將自鄧後形成的接班人體制廢除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樣有助於他的長期執政,而長期執政有利於第二個百年目標任務的實現和民族復興。當局將此包裝成中國夢,易於為民眾所理解和支持。

 

在當局2049年的現代化宏偉目標中,有幾個關鍵詞要重點提及。

 

第一個關鍵詞,讓中國恢復歷史的榮譽。在中國人的理解中,中國幾千來都是世界上最先進和強大的國家,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沒有斷裂的國家,當中國享受世俗文明的果實時,歐洲還處於落後的中世紀的蒙昧狀態,中國只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後的幾百年裡落後了。當局為中國規劃的到2049年實現的現代化,目的就是讓中國恢復歷史上曾經具有的地位,回到漢唐盛世的歷史榮光。

 

第二個關鍵詞,中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它要為人類開辟一條和資本主義現代化並駕齊驅的第二條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要達成的可以用數字計算的指標,和西方的現代化都是一個評價體系,但是現代化的性質和西方則截然不同。當局認為,西方壟斷普世價值和現代化的解釋權是不對的,通往現代化的道路非只西方一條,中國的崛起將為人類開辟一條帶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值得和中國有相似經歷的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效仿。

 

(圖片來源自網絡)


第三個關鍵詞,中國現代化的核心是科技,要在科學和技術上全面趕超西方。中國從近代歷史中得到的教訓之一,是科技的落後會導致國家的衰敗,美國在科技上打壓中國更讓這一認識深入人心。中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中,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科技計劃,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前沿科學、生物醫學、太空和深海技術等,在這些領域要趕超西方,做新科技革命的領航者。

 

第四個關鍵詞,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目標包含國家統一。不管用什麽手段,中國最晚在2049年前要讓台灣回歸大陸,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任務之一。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號稱崛起可國家還分裂的,在當局2049年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任務中,台灣必須回到大陸,這是當局為自己定下的歷史使命。要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就必須有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中國的軍事能力要有一個大躍進。

 

本屆政府對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有著高度自信,但也明白,要實現長期戰略目標,核心在科技,難處也在科技。不論當局是否有取代美國的想法,現今的狀況是美國帶領它的西方盟友共同圍堵中國,而且至少在未來十多年,這個狀況不會改變,這就給中國的科技現代化帶來了不少困難。為應對這個困難,當局提出了以國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發展思路,做到經濟和科技自主。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會向西方開放,但如果事關中國的發展命脈和重大利益,中國都會力求自主,用結合了市場經濟的新舉國體制,在經濟特別是科技自主上發揮作用。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科技自主能否使自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若中國的科研隊伍以及科技産品總體進入不了世界第一梯隊,那這樣的科技自主就是不成功的,顯然也不是當局所希望的。人們的一般認知是,沒有自由的創造,包括思想的自由,就難有科技的創新和突破。從中國幾十年來很少出現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大家以及在科技的原始創新上少有貢獻來看,這個“規律”對中國也是適合的,它確實是中國的科技軟肋。考慮未來十多年中國的思想和言路狀況,這無疑會影響中國的科技創新步伐,再加上美中科技脫鈎,美國在科技上限制和打壓中國也會進一步強化,中國從西方獲得科技的渠道會被阻塞,這都對中國未來的科技發展和科技自主形成拖累。 

 

盡管如此,也要看到相對樂觀的一面。中國在原始創新方面確實要落後美國和西方一大截,但在科技的應用方面,將科技産業化上進展很快。中國科技的總體實力近10年來有很大提高,中國的論文數量、引用率以及專利申請在世界排名都在前列能說明這一點。有人說,中國已進入科技的爆發期,某種程度這也是事實。這跟經濟實力的提高及轉型,加大研發投入和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後面幾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正在進入科技大爆發的收獲期。而當局的科技自主更多著眼於科技應用及産業化,因此,如果不出現重大變故,到2049年,中國在原創技術、原始創新上或許和美國還有一定差距,但在科技應用與産業化上應該能夠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較高水平的自主體系。

 

當然,中國的現代化不只受阻於科技,還有貧富和地區差異等。盡管中國宣布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這只是低水平的,要在人均收入上趕上西方發達國家,以中國的人口規模,具有很大困難,這是當局去年倡導共同富裕的原因。相比貧困問題,地區差距的解決可能更難,地區差距包含著貧富差距,還涉及發展和民族問題。因為中國的地區差距主要是沿海和內陸特別是邊疆之間的差距,它是呈階梯分布的。當局長期來想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問題,都未能成功,反而差距越拉越大,這有點像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它考驗當局的宏觀協調政策和能力,也取決於市場本身的因素,未來30年能走到哪一步不好判斷,但想必不會在現有的差距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這一點當局應該能夠做到。

 

30余年後的中國到底呈現出一個什麽樣的面貌,現在很難說得清,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它作出一個想象。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有好奇之心,想象錯了沒關係,失去好奇才是致命的。



(作者是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