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18 大陆
(圖片來源自網絡)
最近兩個月來,中國大陸出現局部性疫情爆發,陝西、天津、河南均發生較大規模的新冠感染事件。而且,各型新冠病毒中傳染性極強的奧密克戎毒株,已在中國多地出現。這讓中國防疫態勢越發不容樂觀。
筆者認為,中國應該逐漸改變現在通過高強度封城和隔離措施實行的“動態清零”政策,轉而採用較為溫和但仍穩健的防控措施,接受與病毒在中短期內共存的現實,逐步平息疫情。
自2020年初中國武漢爆發新冠疫情以來,中國政府始終採取極為高強度高密度的封城與隔離措施,以圖迅速、高效、徹底地殺滅病毒,實現清零。
這樣的政策曾經取得很大成效,如雖然疫情首先大規模爆發於中國,但中國是最早一度實現本土新發病例清零的國家。經過不到一年奮戰,中國以相較於外國很低的病亡代價,讓包括疫情首發地武漢在內的中國疫情平息,也一度實現全國的復工、復産、復課。這的確展示了中國體制的某種優越性,令其他深陷疫情困擾的國家羨慕。
但是,2021年以來,中國各地因無法完全封閉邊境導致境外輸入等原因,又出現了疫情的反彈,且疫情呈“多點開花”式爆發。中國之外的世界疫情則愈演愈烈,出現了多種變異毒株,感染人數屢創新高。而無法完全與世界隔絕的中國,自然也會受到海外疫情的衝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追求趨近完美的“動態清零”,就已出現且將繼續面臨各種嚴重的問題。
第一,高強度的封城與隔離,以及與之配套的各種防控措施,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在2020年第一輪疫情時,中國的高強度防控就頗受爭議,沉重打擊了中國經濟,失業率大增,許多人生計陷入極大困境,中國GDP增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紀錄。
而好不容易捱過那輪防控措施的國人,在2021年又遭遇各地接連不斷疫情導致的防控約束,出現了更多民生危機,年初西安疫情防控中爆出的各種問題就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例證。而同樣的問題也正在已爆發奧密克戎的天津和河南發生。
第二,面對世界疫情惡化,中國採取收緊對外交往的方式來“屏蔽”外來疫情,導致連接中外的經貿産業鏈被切斷,中外交流也大大減少,同樣衝擊著中國經濟和國民生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單獨生存,全球産業鏈緊密相關,僅僅直接的就關係到數千萬計國人的飯碗,間接影響則難以估量。
而世界其他國家幾乎全都沒有以“清零”為目標,而是選擇“與病毒共存”,且各國染病人數和比例已經非常驚人。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想單獨實現“清零”,就變得非常不可能。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的防疫政策應該因時而變,採取更加靈活的策略應對疫情,爭取在抗疫和保障經濟民生之間折中,實現“雙贏”。中國既不要學美國的完全放開不顧,也不要死守自己的“清零”執念,選擇類似於日韓及新加坡等國的防疫手段,更強調個人自律、減少不必要社交,但避免完全的封城和高強度隔離,給民眾以生産、生活、生存的空間。
這樣做的確會導致中國新冠病例有所上升,但是只要政策得當,就仍然在可接受可控制的範圍。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民眾得以喘息,讓國家得以調整,更好地維護民權、保障經濟民生,使得中國經濟社會實現“軟著陸”,最終贏得與新冠的“持久戰”。
(作者是旅歐國際政治研究者,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