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我讀了十三年女校

時間:2020-03-25 歷史與文化



我讀了十三年女校。

 

每當有人知道我在女校長大,總會給予驚訝的表情,再附上一個同情的眼神,然後提出很多疑問:“女校是不是有很多女同性戀?”“女校生是不是不懂得和男生相處?”“女校生是否都會暗戀男教師?”。

 

前幾年不少以校園愛情為題材的電影上映,例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等,很多人看完紛紛說有共鳴,勾起很多中學回憶。然而,對於女校生來說,這些校園式戀愛故事從未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班上沒有男生。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香港一所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傳統女校,學校主樓是被評為香港法定歷史古跡的西式建築)

 

香港的學校分為男女校、男校和女校。我就讀的學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是香港一所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傳統女校,學校主樓是被評為香港法定歷史古跡的西式建築,學校小花園綠樹成蔭,中國民國作家蕭紅的部分骨灰就埋在花園一棵大樹下。為了培養學生的淑女特質,學校多年來一直以藍色旗袍作為校服。帶有民國風味的設計加上貼身裁剪特色,讓豆蔻年華的女孩穿起來亭亭玉立,既襯托女孩的典雅氣質,又不失幾許書卷氣息。走在校園裡,猶如漫步在一片藍色海洋中。

 

在女校的世界,異性總是令人關心的話題。校園裡除了男教師和工友,就沒有其他異性了。於是學校外每一次浪漫邂逅都會成為姐妹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男女校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與異性溝通的技巧,但女校女生則缺乏這樣的環境。我從小在女校就讀,一直認為單性別教育是很正常的事,直到一次參加跨校交流活動,才發現自己彷佛是異類。後來和其他女校生講起那種感受,才發現這是女校女生必經的適應階段。

 

還有很多人認為,沒有男生的女校會催生不少同性間的戀愛。其實除了姐妹情誼或愛戀,女校還有一種獨特現象,就是低年級對高年級的仰慕之情。女校總有一些高年級師姐是校園風頭躉,她們要不成績特別好,要不就是有一些專長特技,例如擅長運動或在藝術音樂等領域有優秀表現,往往成為小師妹們崇拜仰慕的對象。每逢小休或午膳時間,小師妹都會躲在教室外偷看大師姐,年度運動會或學校辦活動,遇上機會和仰慕的師姐合影,小師妹都會興奮不已。

 

這是女校生那些年的小秘密,一旦離開了校園,故事就會結束。而這些故事,我們從不曾在老師面前提起。

 

 

我讀了十三年女校。

 

有人說,女校畢業的女生都特別有氣質。事實上,我上女校的第一節課,就是學習坐姿和待人禮儀:看到老師和師姐要鞠躬,穿裙子要注意儀態,校服裙要長至膝蓋,走路要小步走,說話也要細細聲。每天早上會有老師和學生長在校門口檢查校服儀容,訓導主任還會不定期進行抽查。學校除了重視學習成績,還要求學生談吐優雅、泰然自若。

 

下課鐘聲響起,多元的課外活動拉開帷幕。這時,不同課室開始傳來樂器聲,家政室的燈亮起,操場也熱鬧起來。我的學校注重“全人發展”,每個女生都要學習至少一到兩種樂器,每個學期都要參加至少一項課外活動。翻看二十世紀初的資料,學校辦學宗旨是“為中國年輕女性提供卓越的現代教育,在受到西方科學藝術薰陶的同時,她們也要保持本國良好的禮儀和禮節。”而往日的很多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當然,女校還有另外一面。

 

女生之間會傳小紙條,從課室最南端傳到最北端的紙條,內容可能就一句:“剛剛那道題好難。”師姐和師妹間會以“姐姐”和“妹妹”相稱,成群結隊還要手牽手去洗手間是女校常見的風景。上體育課前要換體育服,明明可以去更衣室,偏偏喜歡在課室關上燈,集體蹲在地上更衣,然後還要隨時眼盯著走廊,趕在男教師經過課室前換好衣服坐回原位,再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每天穿好校服整整齊齊上學,但一通過校門口的校服檢查,進了課室就什麼形象都不重要了。就算冬天穿長袖校服,熱了就擼起袖子,或者直接掀起裙子搧風。上學時總嫌校服太土,想盡辦法讓它變短,並誓言畢業後再也不要看到它,偏偏畢業多年後還會懷念穿校服的日子。

 

女校女生總是打扮得很隨意,而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了,可能就是一輩子。

 


(圖片來源自網絡)

 

我讀了十三年女校。

 

“女漢子”遍佈女校校園。不騙你,我連跳舞都是跳男步的。

 

剛進大學時,總會聽到一些女生說:“這粗重活應該由男生來做!”“怎麼搬搬抬抬不讓男生幫忙呢?”“你真笨,暗示一下男生過來幫忙,很多事就不用自己做了。”那時總覺得很不習慣,後來發現“凡事自己解決”是女校生的共同特點。

 

男女校的女生一般比同齡男生成熟,但卻沒有男生活躍,反之,女校因為清一色女生,學生一般會有更多不同機會,而女校女生也會比男女校的女生更為獨立,彷佛力氣都特別大。

 

以前在學校辦活動,搬桌子、搬椅子、運物資、做決策等,全部都由女生自行解決。不是說女校女生能力特別強,只是我們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一般都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儘量凡事靠自己的習慣。

 

高中時學習社交舞,體育老師讓我們兩人一組,扮演一男一女練習。我長得高,拍班照總是站最後一排,於是理所當然被分派學習跳男步。當年體育課跳社交舞考試還得了個A,結果畢業後參加舞會,第一次和男生跳舞就接連和對方撞舞步,不是我把他踩著就是我倆互撞,尷尬得對方都開始懷疑我是不是女生了。

 

而“女漢子”的很多苦衷,只有女校生才能體會。

 

 

我讀了十三年女校。

 

而且我還做過“男校女生”。

 

男校和女校總給人神秘的感覺,為了讓單性學校的學生體驗異性學校的生活,香港一些傳統男校和女校每年都會舉辦為期一星期的學生交換計劃,兩校的學生穿著自己的校服,到對方學校學習一星期。

 

中六(中學六年級,相當於內地高三)那年,我被選中參與和拔萃男書院的交換計劃,那是香港另一所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傳統名校,國父孫中山也曾在該校就讀。記得在出發前,老師特地召集我們幾個女生“訓話”,大概內容就是讓我們背熟校訓,還有看見男生該怎樣表現得大方得體,總之就是不失禮學校。

 

突然到了一個新環境,而且被大量男生包圍,起初我們幾個女生都很不習慣,於是緊緊挨在一起,進出課室或去洗手間都要集體行動。後來我知道,其實班上的男生比我們還要緊張,他們盡可能專心上課舉手回答問題,反正就想給我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女生在男校上課,上體育課會被圍觀;走在校園前面的男生會自動讓路;舉手回答問題,全班男生都會聚精會神盯著你。交換生要遵守對方學校的校規、作息及上課安排,還要體驗他們的生活,包括校風、教學法等等。

 

而與此同時,他們學校也有幾個男生來了我們女校做交換生。我們學校的交換生由老師點名篩選,他們則是先自行報名再經面試。後來一個男生告訴我,原本六至八個交換名額,他們的報名人數多達六七十人,結果要經過兩輪面試“過五關斬六將”才選出最後幾個交換生。

 

那是男校和女校的青蔥歲月,也是真實版“男校女生”和“女校男生”的故事。

 

我讀了十三年女校,這些都是我們那些年的故事。

 

 

(原發於香港《文匯報》

 


(作者是鳳凰衛視高級記者,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三策智庫研究員)

 

發表評論
0則留言

熱評排行